国手羊城再聚首,纹枰黑白写传“棋”

admin 2025-08-25 09:48:45 药品种类展示

棋盘之上,黑白攻守,白发国手与稚童手谈对弈,一如围棋文化的薪火相传。

上周末,“弈路同行六五载,楸枰共话手足情”——国家围棋(集训)队成立65周年元老联谊活动在广州举行,逾60位曾在国家围棋(集训)队受训的元老国手齐聚羊城,以棋会友、共话纹枰。

广州是全国最早注重培育围棋人才的城市之一,1956年围棋正式成为国家开展的体育比赛项目,1957年广州市围棋协会成立,1958年广州市围棋队成立,比1960年成立的国家围棋(集训)队更早。数十载薪火相传,如今广州的围棋普及率居全国前列,为围棋文化传承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。

作为中华民族发明的迄今最久远、最复杂的智力博弈活动之一,围棋既是一项竞技体育运动,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围棋强调把握全局、双方接受、攻守平衡、降低风险等,契合中华民族追求中庸中和的理念和注重整体全局的道德特征,这些文化特质,也跟随一众国手漂洋过海,在海外播下文化的“火种”。

与此同时,与人工智能“交锋”多年,围棋也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,在“AI是否能够替代人类对弈”的问题中,给出了发人深省的思考与答案。

羊城“落子”早

不久前,在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,第31届“五羊杯”全国象棋冠军赛刚刚落幕,5月17日,此地再现棋艺盛会,来自全国、海外的元老国手和围棋爱好者聚集在此。元老国手以1对3的形式,与来自全省各地的200多名青少年棋手、围棋爱好者对弈,以棋会友、传授技艺,薪火相传,让围棋文化在新一代中生根发芽。

千年商都,文教繁盛。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广州,同样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棋文化基因。

广州的围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——1957年广州市围棋协会成立,并于1958年成立市围棋队,从外省调来围棋名手齐曾炬、袁兆骥执教,每周训练广州围棋队的少年棋手,羊城围棋规模传播由此发端,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。

从群众基础来看,2000年前后,以围棋为主的青少年儿童培训已在广东兴起,领先全国。据广东省围棋协会荣誉会长容坚行回忆:“从2004年在东湖棋院,我们就开始对围棋进行竞技体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,把这种培训作为一个教育来教棋育人,从体育产业的角度把学围棋作为一个长线有效的智力投资。”

在他看来,围棋不仅具备竞技属性,更具备教育属性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因此,在2005年,广州发起成立了广东棋文化促进会,通过社会力量组织和举办棋文化活动,其中也包括重大比赛,如奖金超过500万的世界围棋团体锦标赛。

“棋文化促进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,我们便把复兴中国棋文化作为己任。”容坚行说,“广州棋院的棋魂是什么,棋魂就是棋文化,所以我们在广州棋院最好的位置上建立了中国棋文化精粹馆,弘扬中国的棋文化,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。”

得益于发展早、且着力推广,广州逐步发展成为广东的围棋重镇。“广州在定级定段赛这一项占了约一半,普及程度较高,基本上所有的幼儿园小学都有围棋。”广州市围棋协会会长吴肇毅说。据《广东省围棋行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》测算,广东省狭义的围棋人口规模约为666.61万人,吴肇毅估算广州起码占1/3以上。此外调研数据显示,广东省居民了解切参与围棋的人口比例达到42.1%,这部分人群是未来推广围棋项目的重要群众基础。

从体育竞技,到群众教育,再到围棋文化的挖掘与传承,广州围棋内涵拓展外延、日益丰满,走出一条富有生命力的发展路径。今年是十五运会的举办之年,作为群众比赛项目,围棋决赛也将于10月在广东深圳举行。

绵延接续的围棋之火,在岭南之地长明不熄。

海外传“棋声”

此次国家围棋(集训)队成立65周年的元老联谊活动,逾60位元老国手不远千里、奔赴广州。这些曾在国内外棋界叱咤风云的高手,退役回到地方后,绝大多数现仍继续从事围棋教学、培训、推广工作,也有部分华人华侨国手远赴海外,耄耋之年仍在亚洲、美洲、欧洲等各国传播推广围棋,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、发展。

“我始终认为,围棋不应囿于竞技场,更要成为连接社会的纽带。”今年68岁的夏胜浩,曾策划举办1985年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上海专场、1995年的“绅士杯”国际围棋比赛、2015年的中日围棋擂台赛30周年纪念活动,这些比赛至今仍是棋迷们津津乐道的经典赛事。

作为中国传统智力博弈项目,围棋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才艺的优秀代表,是文化与竞技的高度统一。它是中华民族发明的迄今最久远、最复杂的智力博弈活动之一,在发展中也吸纳了其他国家、民族和不同时代、文化的精神养料,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喜爱。

历史上,古代中国围棋长期处于世界巅峰,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围棋尽管来源和传入途径、方式不同,但根源都在中国,可分为四个阶段——公元2世纪前后,即东汉、三国时期,围棋开始向古代中国中原以外的民族地区传播;公元5世纪前后,即南北朝时期,围棋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;公元16世纪前后,即明清之际,围棋开始向欧洲国家传播;公元20世纪前后,围棋逐步走向世界。

在围棋文化“走出去”的过程中,曾受训于国家围棋(集训)队的国手们,成为中国围棋向海外文化播撒的“火种”。

1973年至1983年间入选国家集训队的江鸣久,于2000年移居美国,长期担任美国应氏围棋基金会教练,他回忆海外教棋的第一步,是从在报纸上刊登中文广告开始的,逐渐地,他联合当地中文学校开设围棋才艺班,在教学点铺开后渐有基础,才开始举办比赛。“在海外教棋必须要适应当地具体情况,要放下架子,无论任何水平,只要别人想学都得去教,至今仍是如此。”

教棋,往往是国手们海外传播围棋的第一步。在欧洲,曾于1978年入选国家集训队、现旅居荷兰的郭鹃,是欧洲围棋联盟的推广大使。她与丈夫德罗·马利克正是凭教棋结缘。

谈及为何被围棋所吸引,德罗·马利克表示围棋具备“诚实”与“合作”的特质,“围棋的一切都在棋盘上,不像扑克可以欺骗对手,而围棋赢的方式是占据更多地盘,而非像国际象棋要拼得你死我活,与西方的游戏是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。”

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,也正是围棋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、增强文化自信的优势与魅力。

2020年,中国启动围棋文化走出去系列工程,将中国围棋文化走出去纳入中华文化走出去,特别是中华体育文化走出去的全局工作之中,通过围棋传播中华文化、中华思维、中华智慧。现今已有新一代的职业围棋选手“接棒”,在海外社交平台上,以新的方式,向世界讲述中国围棋的故事、传播围棋文化。

AI开“新局”

棋盘之上,纵横19道、交叉361点。在围棋的世界里,黑白双方谁能夺下更多的交叉点,就能赢得比赛的胜利。

简单的规则、无尽的变化,让围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,成为电脑系统继国际象棋之后,尝试攻克的另一座山头。阿尔法狗之父杰米斯.哈萨比斯曾在演讲中提到,围棋“一共有10170(10的170次方)种可能性,这个数字比整个宇宙中的原子数1080(10的80次方)还要多”。

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在棋盘上交锋。当时间的指针拨至2016年3月,阿尔法狗之父杰米斯.哈萨比斯研发的电脑系统以4胜1负的绝对优势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多次获得者李世石九段,2017年,中国棋手柯洁在和进一步进化的AlphaGo的对抗中以0比3完败,围棋发展开启了新的时代,也有了新的挑战与机遇。

在美国的江鸣久,直观感受到AI发展对围棋的冲击,学习围棋的人数、围棋俱乐部的参与人数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,围棋软件的出现挑战职业棋手的教学。“对AI是既爱又恨。”江鸣久说,“你走这,下面会有人拿着软件告诉你,‘它走这’。”

人工智能给棋手带来了颠覆性的体验,如今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训练,在围棋培训中已非常常见。而AI的发展,也改变了围棋的招式。

“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棋局的每一步进展,实时地给出胜率数据的变化,这可以帮助爱好者更准确地理解局面。”中国围棋协会主席常昊也提到,过去围棋的开局有非常丰富、风格各异的流派,但人工智能出现后,棋手的布局在其引导下变得单一,“如果不按照人工智能给出的建议下,就很容易被人工智能给出的应对方法,从一开局就压制住。”

尽管如此,对“AI是否能够替代人类对弈”这一问题,围棋界仍普遍认为,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,对围棋竞技的理解、对围棋本质的探寻,仍需在人与人的对弈中完成。

“围棋不仅仅是竞技,还有文化与哲理。”围棋国手朱菊菲说道。另一名围棋国手在座谈中也提到,“围棋的核心是对棋的理解,是国人千年来生活观、价值观塑造出来的,必须把棋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,这需要一代一代人的言传身教,并非靠AI教学就能短时领会的。”

围棋有“手谈”的雅称,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高妙形式,双方在棋盘上交替落子,内在过程是互相揣摩对手的意图,并用落子作出回应,这一交流超越了语言而直抵思维和意识本身,是围棋的重要价值。

“我时常告诫年轻人,不要轻易放弃曾经付出过光阴和心力的事情,就好比围棋,最佳的效率是每一手棋应该令前面的棋子‘闪闪发光’。”在清华校友围棋协会理事长余昌民看来,“围棋五得”——得好友、得人和、得教训、得心悟、得天寿”,均存在于人与人的互动中。“AI是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对手,但对围棋的理解是存在于人与人的对弈之中的。人类可以向AI学习,但AI无法代替人类。”

南方+记者 郑慧梓